English
首页 研究成果 专家观点 正文

余剑峰:政策制定要考虑非理性现象


聚焦金融改革成效、回应经济金融热点,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联合推出《爱评论:新时代百人对话录》特辑《新时代 新金融》。

我们经常发现,金融市场存在很多市场失灵的情况,金融市场究竟是理性,还是非理性?行为金融学,探究金融市场非理性现象背后的理性,以及政策干预背后的逻辑。这对于当前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有特殊的意义。

新时代,新金融,余剑峰教授告诉你,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非理性看理性。

余剑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建树金融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行为金融和宏观金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代表作《理性的非理性金融》。

以下为对话实录:

金融世界是理性,还是非理性? 

记者:余教授重点研究的是行为金融学,但是到底什么是行为金融学?

余剑峰:其实行为金融学里面最主要的是把人的心理偏差,引进到投资、金融市场里面。人的心理偏差可能会影响各种投资,你理解了人的各种偏差,你想做的事情就会尽量去克服一些偏差,少犯一些错误。

记者:您新出了一本书叫做《理性的非理性金融》。您能不能用炒股的例子,来给我们讲一讲,这当中理性和非理性是什么?

余剑峰:书名叫《理性的非理性金融》,其实也可以叫做“非理性金融的理性”。拿炒股为例,最典型的偏差是什么呢?比如你投资股票,一般来讲你会想锁定你的盈利,你买了1万块钱买的股票,现在涨到了1.5万块钱,相对来讲你会想卖掉一些,锁定一点盈利。但是如果你1万块钱的股票,现在跌到了5000元或者8000元,你就不想卖,会一直持有它,但其实这些股票将来收益率反而低。

记者:赔的时候我们会舍不得割肉,赚的时候又没拿住。

余剑峰:对,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你决定买或者决定卖这个股票,不应该看你过去这个股票怎么样,而应该看将来它会怎么样。人为什么会有这个偏差呢?这是人的一个典型偏差,叫做损失厌恶。那这个心理行为,它到底是不是非理性的呢?这在股票市场交易上看起来是非理性的,但是它也有理性的一面,正常人就是会对损失更加敏感的。

记者:所以您有一个观点说,很多现代金融市场上看似不理性的投资行为,从进化论角度讲,其实是有深层次的理论基础的。

余剑峰:对,比如说过分自信。很多时候,过分自信也是在股票市场投资上的一个偏差。由于过度自信,你听一个专家说了一个消息,或者听哥们说了一个消息,你就觉得这个消息肯定是很准的,你就去做相关交易。但其实,很多时候这个消息并没有那么准。因为你对自己过度自信,或者对别人的观点过度自信,导致自己过度交易。一般来说,男生会比女生过度自信,单身的男生会比结婚的男生过度自信。在股票市场上,你会发现单身的男生是交易最多的,结果他亏的钱也是最多的,而单身的女生交易量最少,收益率也最高。

行为金融学将得到更大范围应用

记者:从全球金融领域看,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在处在什么样的阶段?

余剑峰:在早期的话,行为金融学在美国完全不被接受。2013年罗伯特·席勒教授拿了诺贝尔奖,他就是做行为金融学研究的;2017年理查德·塞勒教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研究的是更加偏向心理学的行为经济学。可以说,在国外的话,行为金融学虽然还不是主流,但正在慢慢被接受,尤其是被年轻的学者接受,然后估计会慢慢地成为主流。

记者:研究行为金融学对于今天的世界和中国金融改革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

余剑峰:制订政策就得考虑一些非理性的现象。比如说刚刚说的代表性偏差,会导致很多企业过度投资。一个项目过去的表现好一点,结果就一窝蜂大家都来投,从而导致过热;过热的话,投资又会收回来。这就是投资周期。这种周期会导致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如果政府能够制订政策,让大家尽量少犯这种错误,尽量避免这些错误,就是行为金融学在现实应用中的意义之一。

记者:未来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趋势,您的判断是什么?会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吗?

余剑峰:我觉得会的。因为大多数经济上的活动都是由人来决定的,我们理解了行为金融学,就至少可以尽量能克服一些偏差。哪怕一个公司设计产品,也应该考虑到每个人都不那么完美,甚至都会犯错误,会犯各种错误。比如说,我们高铁取票的自助取票机,你把身份证放上面一刷,然后拿票走人。但以前是放身份证的那个地方是平的,所以很多人把身份证放上去,拿了票就走了,身份证就忘在那边;现在很多高铁取票机,放身份证的地方是斜的,必须用手把身份证按在上面,这样虽然很不方便,但你肯定不会忘了你的身份证。所以说,很多产品的设计,都可以针对一个人的可能会犯错的情况,尽量去帮助他克服这种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