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研究成果 专家观点 正文

张晓燕:拥抱人工智能变革,共塑金融未来


202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这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AI)的更大关注。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重构各行业的业务形态与服务模式。金融业因其数据密集型与技术驱动型特征,正处于智能化变革的前沿,面临深刻的范式转型。如何把握历史性机遇,审慎应对伴生的复杂挑战,已成为金融生态体系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这不仅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更是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数字中国和金融强国的重要契机。

人工智能对金融的战略意义,体现为三大引领性作用。其一,人工智能是驱动金融安全与效率提升的“新基建”。它通过提升风险计量的穿透性与市场监测的前瞻性,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同时以对核心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决策与流程优化,带来了运营效能的跃升。其二,人工智能是服务普惠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核心驱动力。它以技术力量,消解传统金融服务的边界与壁垒,推动金融价值从服务少数群体走向赋能整个社会;同时通过对ESG指标的量化评估与精准风险定价,引导资本向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领域高效配置,为支撑国家战略目标与增进社会福祉注入新动能。其三,人工智能正成为决定全球金融竞争格局的“战略高地”。未来金融的竞争力,不再单纯依赖资本规模、市场份额或牌照资源,而是取决于数据资产、算法模型与生态体系的掌控力。谁能率先形成技术优势,并主导伦理与数据治理标准的制定,谁就能在全球数字金融竞争格局中掌握战略主动权。

然而,人工智能在为金融业带来效率与创新的同时,也伴随着多维度的风险挑战。复杂模型因其“黑箱”特性与可解释性欠缺,带来了算法歧视与责任认定的严峻挑战;AI对海量数据的过度依赖,加剧了个人隐私泄露与数据滥用的风险;监管的滞后性难以适应AI系统的快速迭代,导致在出现问题时责任主体界定不清,问责机制难以有效落实;AI决策权的过度扩张引发伦理争议,并对传统人机关系带来深远冲击。这些多维风险相互交织,不仅挑战传统金融安全边界,更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创新与规制、效率与公平、技术主权与人类尊严的深层平衡。

在此进程中,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金融治理中的角色,正从规则接受者向制度塑造者转变。中国不仅拥有海量数据与广阔应用场景的独特优势,更在治理实践中展现出前瞻性与行动力。中国积极提出并探索“监管沙盒”“监管科技”等敏捷治理模式,并就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算法伦理等出台了系统的法律法规。这不仅是为国内AI金融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更是以自身实践为基础,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包容的全球数字金融秩序贡献中国智慧。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AI驱动金融转型之路虽非坦途,然其蕴含的巨大价值创造潜力与社会福祉提升空间,值得全行业持续探索。本期封面专题的主题是“‘人工智能’+金融”,旨在深入剖析其内在机遇、深层挑战及发展路径。我们期待通过多维度的专业探讨,为读者勾勒更为清晰的发展图景,共同思考如何在金融智能化航程中,既勇立潮头、乘风破浪,又坚守底线、行稳致远,最终驶向一个更智能、更普惠、更可持续的金融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