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研究院新闻 正文

张健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提升宏观政策效率


2022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近日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动荡中的2022——全球与中国经济及政策展望”为主题,围绕四大圆桌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华夏银行原行长张健华出席圆桌讨论四“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并发表演讲。

张健华指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正在向市场化的方向改革,价格调控逐渐取代数量调控。此外,央行结构性债权占主导地位,定向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地位突出,货币政策传导更迅速,同时,张健华也评价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部分优缺点。张健华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优点在于:

一是有引导性,能使得央行货币政策在总量和价格外对市场预期进行管理和引导;

二是政策直达,缩短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

三是起效快,相比传统的数量型和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起效更迅速。

张健华还提到结构性货币政策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是如何选择定向支持工具或结构性政策工具支持的行业,这是政府面临的难题,要求政府走在市场前面;

二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机制效果可能有限;

三是货币政策短期工具支持长期结构变化有一定难度;

四是用价格优惠撬动的银行资金可能不如财政资金起效快;

五是需要考虑结构性货币政策引起的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在资源配置上是否最优。

张健华表示,未来需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共同提升宏观政策效率。


图为张健华

以下为张健华发言部分实录:

这一节讨论的是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想从这个角度谈两个问题。第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问题;第二,结构性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

从银行的角度,我干了七年的商业银行,所以对于央行的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的感受比较深。首先我国央行到目前为止应对疫情整体判断、货币政策的选择、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是有效果的,疫情应对总体效果还算可以的。其中表现一个是,这一两年的经济相对比较稳定,当然这两年一直在困难当中,但是我们走过来了。当前确实遇到了比较突出的问题,刚才黄益平老师说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基于当前形势的判断,这点我也同意。我们的货币政策整体来说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的过程中,我感觉有几个问题,其实也不只是在应对疫情当中,也是这些年来我的一点感受。

货币政策传导的改革方向是市场化的货币政策传导,价格调控取代数量型的调控。我们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用得相对少一些,数量型的工具用得比较多,并且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是用得越来越具体了。

在银行工作时感觉到在经营当中的时候,其中很大一部分不完全是由央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而是由监管要求的。刚才黄益平老师提到的那点我特别有体会,其实不仅仅是普惠的、小微的决定了我们的快速增长,还包括很多别的,有考核的、绿色的、支持节能减排的,有一系列考核的指标。一个是说有增长的考核,现在没有增长考核,为什么三月份的时候数据增长还是比较好的,而4月份的数据有点超乎预期的悲观。我3月份找了几家银行的同事们聊了聊,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督导的结果,因为地方政府给各家银行下增长指标了,贷款增幅必须达到多少,有的地方要求3月份的数据必须增长达到10%,我们看三月份一季度确实达到10%,4月份就下来了。

当然四月份下来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因素,但是不管怎样,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很多最终的金融数据那些结果,其实不是完全的市场化的调控,央行用的工具手段也一样。其中监管的措施,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我们曾经分析过,比较高的时候有30%左右的信贷资产,说白了都已经是被监管或者央行调控的,你的资产负债表里有30%左右的部分都已经被决定了,这些不是说我们在用市场化选择客户或者我们自主选择客户,当然每个行业里还是自主选择,但是大的结构其实已经被决定。我们现在一些宏观政策、货币政策以及监管政策,特别是宏观审慎的政策有很多的考核,这一点对银行无论是效率、选择客户的风险度也好,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影响的。

最近出台的一些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很多,比如再贷款再贴现、PSL、直达工具、碳减排……最近又在推出养老、科创等支持,现在各项的直达工具或者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越用越多,这个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

先说宏观的,其实在央行对银行业的债权里这种有定向性的结构性特征的不一定完全针对某一个行业,比如普惠小微贷款是针对企业层面,但这种具有结构特征的货币政策工具还是应该有个总量控制。我前面提到的有结构性特征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中大约已经占到60%左右,用于补充商业银行一般流动性的不定向债权如MLF、逆回购操作等,已经明显少于央行的定向性支持。这里面其实既有很多好处也有一些问题。简单说几个好处:

第一、有引导性、政策导向。给市场一个信号,就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其实除了总量和价格以外,大家都知道预期管理或者是引导性很重要。

第二、政策直达。不需要你过多传导,缩短了你的传导路径。

第三、起效快。大家知道货币政策要发挥作用无论是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会有滞后期,相对比较长。以前我们研究政策时有些政策滞后一年期以上,这个工具现在显然是比较直接了,还有好处是说可以直接降低一部分企业的成本直达,也可以通过降低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直接降低部分企业的融资成本,这些都是它的好处。但是确实刚才黄老师提到的,我也很有同感,我提以下几点:

第一、如何选择定向支持工具、结构性工具支持的行业。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指向性这么清晰,那就要求央行或政策制定者走在市场前面,需要更清晰地知道投到哪个行业效率会更高,央行要比市场更加聪明。

第二、这些政策发挥作用机制是什么?直达这部分资金有限,就以刚才提到的普惠贷款例子为例,现在我们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提到将近有20.8万亿的普惠贷款银行业,其实整个所有的再贷款再贴现一共2.47万亿,这个还不是说给普惠的,也就是说最多不会超过10%,那这里面大头更多的是考核的。也就是说你的优惠给价格机制弱化了,央行给的政策为什么有吸引力?其实靠的是一些优惠,整体上就是价格优惠,其实是有限的。

第三、结构性改革大家知道是长期问题,相对来说货币政策短期工具支持长期结构变化有一定的难度。

第四、如果说以这种价格优惠吸引银行撬动银行资金,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不如财政资金更加有效。因为它实际上是作为一种投入不计回报甚至可以损失掉的,是一种投资性质,而央行的资金毕竟是一种债务工具,给到银行,银行再给到企业,企业最终早晚还是要还的,银行也是要还的,这个作为工具来说,比如财政如果拿同样的钱来做一个担保机制让银行来放这个贷款,那这个可能效果和央行再贷款的效果其实是有差异的。

第五、需要考虑通过这种方式影响的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是不是最佳的,从资源配置效率上来说是不是最优的。我想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可能会有这种效果,但是要能够发挥作用的话还需要有些前提和条件。如何引导社会资金去市场化配置,这一点我觉得是我们货币政策在未来需要考虑的。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