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研究院新闻 正文

张晓燕: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需构建透明高效的绿色金融市场


“十四五”规划中,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当前为实现“双碳”目标,全国各省市各项实施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全面展开。目前绿色金融发展存在哪些短板?绿色金融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在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倾斜时可以有哪些作为?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鑫苑金融学讲席教授张晓燕近日就绿色金融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绿色金融有何期待、如何激发金融机构的能动性等问题接受了广州日报的专访。

广州日报:双碳目标之下,国内绿色金融迅猛发展。请您谈谈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性。

张晓燕:

自2016年《巴黎协定》签订以来,达成“双碳”目标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承诺分别于2030年和2060年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这其中不可或缺的是绿色金融的推动力量。发展绿色金融可以从满足绿色发展的资金需求以及完善绿色市场两方面推动绿色发展。从资金需求量来看,我国于2020年正式提出“双碳”目标,预计将带来新增投资规模超100万亿元人民币。估算实现2℃目标需要累计新增投资接近130万亿元人民币。发展绿色金融可以通过提高投融资效率以及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助力达成绿色融资需求。从金融市场构建来看,发展绿色金融可以帮助我国在现有金融市场的基础上构建有活力的绿色金融生态体系。绿色金融生态体系包括绿色金融市场、绿色金融服务、绿色金融投融资方以及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

发展绿色金融,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天然金融优势

广州日报: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及成效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有什么可圈可点的亮点?具体到广州绿色金融的发展优势有哪些,在大湾区乃至全国扮演怎样的角色?

张晓燕: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天然的金融优势,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具有站位高、区位好、基础优、动力强等优势。大湾区目前在绿色金融的主要成效有政策落地实施、区域协同发展以及绿色金融产品存量增长等。政策方面,大湾区各地陆续推出绿色金融政策,从框架设计、政策激励、监管机制等方面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协同发展方面,大湾区拥有多个中国重要的金融城市,各个城市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共同协同发展为大湾区绿色金融的建设做出贡献。其中,以香港作为绿色金融中心;澳门建设绿色金融平台;广州创办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深圳利用科技和创新助力绿色金融的发展;珠海、佛山、东莞等地的优秀制造产业开始绿色转型升级,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经济载体。绿色产品方面,香港绿色债券的规模、增速均走在前列,粤港澳大湾区表现好于全国总体水平。
广州作为全国绿色金融创新实验区,其在绿色金融政策、绿色金融产品存量和增速上都成果显著。广州率先推出绿色金融改革整体方案,不断推出多项激励政策,创新性建立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认证机制。广州还通过建设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以及包含绿色金融创新中心、绿色金融服务中心、绿色金融研究中心的广州绿色金融街,为绿色交易提供基础服务。广州绿色信贷具有存量大、增速高、不良率低的特点。截止2020年6月末,广州市绿色贷款余额超3400亿元,位居全国各绿色金融试验区之首;累计发行各类绿色债券590亿元,总量和增速位列各试验区第一。广州碳交所的碳配额现货交易量累计成交突破1.54亿元,全国排名第一。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应构建透明高效的绿色金融市场

广州日报:您认为,目前绿色金融发展存在哪些短板?对于大湾区、广州而言,存在哪些不足?

张晓燕:

由于粤港澳地区存在经济体系、绿色标准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对其发挥各地区优势互补效用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具体而言:第一,经济体制存在差异,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体系”“三种关税体系”的差异性。这种制度环境的差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从而影响大湾区各地金融市场的互通互联水平;第二,绿色标准尚未统一,目前粤港澳对于绿色债券的界定标准并不一致,进而影响了绿色债券的发行认证工作;第三,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尚未统一。香港联合交易所强制性规定上市公司公开环境信息,而内地只对部分主体做强制绿色信息披露,如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以及科创板首发上市企业。
具体到广州而言,需要在目前基础上做进一步发展。首先,广州的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的服务辐射能力有限,金融服务机构数量有待扩大。试验区绿色银行主要服务区内企业,对区外企业服务较少。这和试验区为整个大湾区服务的定位不相符。第二,广州的绿色金融产品种类较少,主要为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绿色众筹等融资工具的应用较少。第三,广州绿色信息披露机制仍不够完善。

广州日报:展望未来,绿色金融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如何?下一步着力点有哪些?广州绿色金融又将如何发力?

张晓燕: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市场的各个层次出发,构建透明、高效的绿色金融市场,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具体而言,应构建高效的绿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市场的服务体系;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企业进行绿色创新;引导金融机构进行绿色投融资;构建合理的绿色金融产品等。
粤港澳大湾区依托本身的经济基础、金融资源、区位优势等有望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创新的策源中心和全球绿色金融的中坚力量。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的发展应在三地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明确各城市的角色作用,建立统一、可量化的绿色标准和评级体系,帮助构建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绿色金融的引领者。
广州作为全国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承担了绿色金融政策创新试验区、绿色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环境金融试验区等职责。广州应结合大湾区优势以及自身情况,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力:
1.推动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发展。今年(2022)3月,香港交易所宣布与广州碳交所签署合作备忘录,探索碳金融领域的合作机遇,推动可持续发展。
2.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绿色试验区功能,扩大绿色金融服务半径。

广州日报:发展绿色金融,金融机构是核心主体。如何激发金融机构的能动性,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地方政府在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倾斜时可以有哪些作为?

张晓燕:

为激发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应从推出激励政策、加大监管力度以及制定统一的评级体系这三方面入手。激励政策方面,广州率先推出绿色金融改革整体方案,出台各项实质性激励政策,对投资方及发行方都进行鼓励与支持。拥有广州绿色金融街的花都区推出如地方税收优惠等一系列鼓励政策。监管方面,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需要企业绿色信息披露及完善且统一的评级体系的支持,香港在2020年对企业的绿色可持续信息做出了强制披露要求。评级体系方面,由于粤港澳三地的特殊性,构建清晰、统一、可量化的绿色评级体系有利于绿色企业的认定以及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

地方政府目前是绿色债券的主要发债主体,可以通过利用绿色金融产品引导资源向绿色发展倾斜。同时应促进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激励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供给。实现支持高碳转型、低碳创新、绿色园区建设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