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研究成果 全部 正文

张伟: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有了质的稳步提升,并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了很多历史性跨越。回首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巨变,我国经济的结构、发展动能及所处的国际环境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驱动力在哪?

《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委员、副研究员、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金融评论》执行主编张伟。

基本面不变

记者:经过了十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来看待这种持续的高增长态势?

张伟:从全球视角看,我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为世界经济艰难复苏作出了重大贡献。2021年,我国GDP总量冲破百万亿元大关,达11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达到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我国GDP占全球经济比重到18%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总体保持在30%以上。

与世界其余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全球经济正处在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基本面保持不变。一方面,全球化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行,俄乌地缘政治冲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重冲击。另一方面,全球疫情持续反复、新冠肺炎病毒变异增多给全球政治、经济局势发展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受此影响,全球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涨价、通货膨胀压力增加、能源供应紧张等风险因素将持续影响全球经济。

在全球面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负面冲击,我国经济也正经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但在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前提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增长仍有很大潜力,韧性足、空间大。

记者:十年前,中国是世界工厂,经济增长比较依赖于代加工。经过十年发展后,中国经济结构上出现哪些变化?以前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是否也有新变化?

张伟: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尽管面临着人口老龄化、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明显增多的国内外风险和挑战,我国通过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经济结构经历了明显调整,开始出现了再平衡,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经历了明显调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上升,改变了我国过去由外需、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模式。首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在60%以上,消费基础性作用在增强,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具体来看,网络约车、共享单车、智能汽车等新型消费业态不断出现。其次,投资、出口结构不断升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以第五代通信网络(5G)为代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要投资领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领域投资持续增加。出口结构方面,受益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我国双向投资结构逐渐形成。

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技术革命,数字驱动下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有了新内涵。投资方面,5G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持续加快,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扩展消费空间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了农村电商新型消费市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带动长尾市场需求的新型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同时,随着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线上到线下新零售消费模式也将激发经济增长潜力;出口方面,数字经济拓展了数字贸易的深度和广度,将成为稳定外贸的重要支撑点。数据显示,2021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到了1.98万亿元,增长15%,无接触交易、短距离配送、在线营销等优势成为助力我国跨境电商逆势突围的重要着力点。

记者:十年来,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中,由以资源消耗型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是比较突出的,您怎么看待中国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张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20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简称“双碳”目标)。随后,我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足以体现国家对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视。

过去十年是我国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的十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约34%,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装机总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我国绿色信贷增长速度加快,根据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21年6月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3.92万亿元,同比增长26.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4.6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占全部绿色贷款的67.3%。绿色债券发展较快,碳中和债创新推出,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投资开始起步,商业银行ESG理财正日益成为另一种非常重要的ESG投资类型。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在经历了“蒸汽机”工业革命,“电气化”工业革命和“信息化”科技革命之后,人类正在迈入以“生态文明”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我国以实现“双碳”目标为抓手,能使得经济实现最优增长,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带动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给予我国产业变革机遇,同时,“双碳”目标的实现要求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在赋予我国经济制度比较优势的同时,为经济制度的发展与成熟提供挑战与机遇。

科技创新驱动

记者:在经过了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未来经济能都延续这种发展态势?未来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将是什么?

张伟: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正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持。

一方面,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壮大了实体经济,服务于新发展格局。十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在推动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从2012年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第12位,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居世界第2位。科研人员队伍不断壮大,2021年研发人员总量预计为562万人年,是2012年的1.7倍,稳居世界第1位。创新驱动为产业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另一方面,科技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近年来,使用技术手段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其中一部分经受住行业内竞争与监管的不断考验,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金融产品、业态及商业模式,逐步成为我国中小微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果的体现,以新兴前沿技术应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超级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智能技术等加快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技术新模式深刻改变传统生活方式,产生了数字经济新业态。

科技创新对中国来说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我们要加快推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采取强有力措施应对“卡脖子”技术问题。

记者:有哪些措施能够有助于“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呢?

张伟:金融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大有可为。一方面,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加强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对科技自立自强支持力度。我国是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要探索通过贷款、投资联动,建立起融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机制,平衡好双方收益和风险控制能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贷款业务做大,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业务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加大全链条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科创企业直接融资。科创企业因发展不确定性、轻资产、高风险、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前景不确定、行业整体技术进步快等特点抬高了融资难度,带来了融资约束。要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创业投资、银行信贷、上市融资等多方式全链条金融支持力度,这对支持科创企业做大做强意义重大。

记者: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可能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张伟:以国际视野看,滞胀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最新挑战。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及欧美各大机构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球通货膨胀率将接近8%,比去年高3.8个百分点,预计发达国家将接近7%,到达1982年以来的新高;新兴市场经济体将接近10%,达到2008年以来的新高。在通胀高企的同时,全球增长速度出现加速性的回落。通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出口需求下降、全球资本逆转等途径对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挑战。

同时,疫情的持续影响和冲击,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方面重大挑战。疫情反复带来居民就业和收入预期的变化,已经形成了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等因素,也导致消费需求进一步收缩;再加上设备和新建投资持续低迷,各类企业主体生产性投资缩减,投资需求明显弱化。另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因素导致部分关键生产要素供应中断,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剧烈,全球供应链安全堪忧。而人们对经济增长状况的预判信心有所不足。

在优势方上,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全球最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正在持续显现。中央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适应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中国工业制造业最大的竞争力就在于其规模优势,规模效应能够大幅摊薄制造业的各项成本,包括研发成本、固定投资成本、物流成本、原材料采购成本等,形成规模效应劳动力成本也会被摊薄。

另一方面,中国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新产业革命方面拥有先发优势。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按下“快进键”,我国高速铁路、5G网络等技术世界领先,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中国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硬核技术加快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中国经济在2022年乃至未来一段时期,都将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积极应对挑战,关键在于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