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研究院新闻 正文

鞠建东:建议推进亚洲共同体建设,推动商品市场一体化


10月21日,2021年金融街论坛年会平行论坛“治理体系与金融安全”在北京举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是论坛年会学术支持单位、特邀承办方。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鞠建东发表主旨演讲,从多个角度充分探讨了“亚洲共同体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之间的关系”。

鞠建东肯定了欧盟区域治理体系的典范作用,如建立共同市场,形成关税同盟,技术、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一体化,统一货币等。他指出,亚洲区域经济治理处于初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经贸体系的碎片化状态与亚洲经贸状况不匹配,难以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

鞠建东认为,亚洲的一体化还在很初步的阶段。“我们目前还是在商品一体化的层面,距离要素市场一体化差距仍大。我们通常将亚洲模式称之为轮轴辐条模式,即一个大国与一个小国。”亚洲的要素市场,尤其是技术、劳动力市场处于高度分割状态,与亚洲生产、消费、贸易一体化进程形成鲜明对比。多边禁运协定与各国技术封锁体系也为亚洲经济一体化带来了实质性的困境,影响了亚洲技术市场的形成和亚洲经济的发展。

鞠建东主张推进亚洲共同体建设,推动商品市场一体化,打破关税壁垒,最终实现技术市场一体化。他提出“单边开放、双边谈判、先易后难、有序进入”十六字方案,认为中国应进一步开放市场,坚持双边谈判引进高端技术,从周边欠发达国家的防疫合作着手建立友好关系,以“滚雪球”的方式推动亚洲区域一体化,最终将整个区域纳入一体化要素市场。在他看来,推动亚洲的技术市场的基本原则向前发展,需要学习欧盟经验。

“全球多边经济体制和区域经济体制是一个互相支撑的关系。” 他表示,以亚洲共同体模式继续推动亚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使该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边体系的治理体系改革形成互相支持,互相支撑的一种状态,从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

综合自21世纪经济报道、新浪财经

 

以下为发言速记:

 

我首先回到刚才张总干事的呼吁,对贸易治理体系做一些学术探讨,我的探讨是想提出区域经济合作,比如说亚洲共同体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之间的关系。

我首先同意张总干事刚才讲的多边体系和区域体系是一个互补的,互相支持的体系。我的发言集中在区域的治理体系,这个区域治理体系里面,我们最熟悉的是欧盟,欧盟从1946年开始在二战之后,经过半世纪不屈不挠的努力才形成了欧盟。欧盟的开放历史有几个关键的步骤,第一个是商品的共同市场,之后是共同体,共同体主要是要素流通,比如说技术、劳动力、资本,然后才是货币的统一,现一共有27个国家,我们通常理解欧盟现在代表的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样子,但是容易忘记了欧盟是经过了半个世纪以上,五、六十年的奋斗才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从53年的欧洲煤钢共同市场,然后是欧共体,关税同盟,先消除关税,然后形成要素市场的流通,比如罗马尼亚的工人可以到德国打工,然后是货币的统一,这是欧洲的情况。

亚洲的情况,我们还在很初步的阶段,现在还是在商品市场一体化的阶段,亚洲要素市场的一体化还差得很远。亚洲的情况,我们通常称之为轮轴-辐条模式,有一个大国有好多小国,现在这样的结构中国是一个区域的大国,其它的国家如果按照GDP来看的话,和中国相比,都是小国,甚至包括日本。中国在10+3的市场里面GDP超过50%,最终品贸易、中间品的贸易市场份额大部分都超过50%,这是经济结构。但是亚洲的经贸治理体系却是一个碎片化的状态,比如东盟10+3,东盟10+6,RCEP,这些都还是碎片化的状态,和亚洲的经济结构并不相匹配,我们的经济机构是一个轮轴辐条,中国占主导地位,但是亚洲的经济治理体系并不是,至少理论上不是中国推动的,比如RCEP也是东盟首先推动的。亚洲治理体系的现状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以中国为大国的轮轴-辐条的经济结构,与碎片化的、缺乏中国推动的经贸治理体系不相匹配。    亚洲区域的治理体系的长期缺位,与区域经济的结构并不协调,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就更不要提了,比如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处于高度的分散、甚至是分割的状况,资本市场要好一些,双边投资、资本流通要好一些。和欧盟相比,我们的要素市场,尤其是技术市场的一体化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举技术市场的例子,我们可能比较熟悉的就是技术封锁, 50年代的时候是巴黎统筹协定,禁止技术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苏联解体之后改名叫《瓦森纳协定》,全球技术的出口是管制的,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出口。比如日本在一些技术上向中国出口的话甚至是违法的,所以不仅仅是分割,技术市场是禁运的。先进技术国家对中国在很多方面进行技术封锁,《瓦森纳协定》协定里面军需物品22大类,民品有重点行业,大部分高科技行业都认为和军品是连在一起的,差不多这些高科技贸易都是在限制、甚至禁运的状态。亚洲地区技术市场一体化的形成还有非常非常长的路要走,这也严重地影响了亚洲经济发展。

什么是亚洲共同体?按照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规律,首先是商品市场的一体化,我们以RCEP为代表的,各种区域、双边自贸协定,把关税降得差不多了,还有5%-8%,甚至更高一些的空间。RCEP15个国家在未来一、二十年里面逐步把关税降到零。亚洲共同体主要的是要素市场的一体化,首先从技术开始做起。我们提一些最最基本的原则,第一个无歧视原则。你不能说是我出口给这个国家,那个国家不出口,甚至是技术的出口管制,所谓的敌对国家和友好国家,敌对国家不允许出口。这些技术出口管制,完全和亚洲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落后于我们现在的这个创新的时代。亚洲技术市场的分割需要打破。无歧视,这是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是在无歧视基础之上降低和取消技术市场的壁垒。怎么样能够实现亚洲的技术市场的一体化呢?中国作为大国,要做贡献,要为亚洲的经济治理体系做贡献,要为亚洲秩序的建设做贡献,要为亚洲要素市场、尤其是技术市场的一体化做贡献。我提一个大胆的想法,中国能不能用中国自己庞大的市场来换取亚洲技术市场的一体化,用市场换一个平等技术交易的规则。怎么做呢?我们中国是不是可以单方面的开放市场?平均关税现在还有5%-8%,我们可以单方面的立即将关税降到零,不要求其他国家给我开放市场,我自己开放市场,我们单方面的开放市场,但是你如果想进入中国这个市场,你就要做一个合格的亚洲共同体的成员国,怎么合格呢?至少在技术市场上要遵守无歧视的原则,不要搞对抗、搞封锁。我们中国作为亚洲综合技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带头不搞技术封锁,也要求其他的亚洲共同体的成员国不搞技术的出口歧视。你说亚洲一些国家,中日韩这些国家好像有很多矛盾,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欧洲的敌对国的关系都化解了,我们应该向欧洲国家学习。

亚洲共同体的概念并不是中国的发明,实际上最早提出来的是日本,日本在10+3领导人会议,2002年的时候提出亚洲共同体的报告,05年提出亚洲共同体的理念,09年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和我们领导人一起讨论推动亚洲共同体的建设。我们已经签了RCEP,还在申请CPTPP,但是在亚洲要素市场一体化,尤其是技术市场一体化方面,还很被动。中国可以主动地推动亚洲技术市场的一体化,为了技术市场的一体化,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可以去付出一定的成本,比如说我们单方面的开放市场这是我所提的这个建议。

这个事情怎么去实现路径呢?可能很多朋友会问,日本和韩国都是美国管着的,你让它把技术卖给你,它不一定愿意去做。为了推动亚洲技术市场的一体化,向欧洲学习,我提出16个字,“单边开放、双边谈判、先易后难、有序进入”,以滚雪球的方式建立亚洲共同体。单边开放,首先中国不要求其它国家开放,我们自己开放。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双边谈判,我开放了,谁愿意进入中国这个大市场,就和中国谈。先易后难,怎么讲呢?先谈一些容易做的事情,比如防疫;先谈一些容易地国家。那些不在瓦森纳协定的国家是比较容易谈的,比如新加坡、柬埔寨、老挝。柬埔寨、老挝本来也没什么技术,要求柬埔寨、老挝这样的国家技术的出口服从无歧视的原则,我觉得不难,本来就没什么技术出口,或者像文莱、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这些国家。比如说马来西亚愿意接受这样的无歧视的技术市场的原则,我们再问问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如果愿意了,东盟几个主要国家愿意了,越南可能就不得不接受了,是越南开放了,是不是韩国就不得不开放了?我们做过一个测算,如果这些国家都开放,日本不开放,它的GDP大概损失5%。这样以滚雪球的方式向前走,最后来推动韩国和日本进入到这样一个一体化的要素市场。从技术上开始,未来也要考虑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随着中国人口的下降,我们迟早会面临类似于欧洲和美国一样的问题,你是不是要开放国内的劳动力市场向亚洲的国家,允许亚洲国家,比如说柬埔寨或者是越南的劳动力在中国工作?这样的要素市场一体化迟早需要来讨论。我们需要讨论这样的规则,使得亚洲国家经济一体化继续往前推进。

最后,我呼应张总干事的说法,全球多边经济体制和区域经济体制是一个互相支撑的关系。上面是WTO,WTO继续向前推进,区域上是北美,欧洲的欧盟,亚洲是各种各样的自贸区,和我刚才提的亚洲共同体继续推动亚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这样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边体系的治理体系改革形成互相支持,互相支撑的一种状态,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

谢谢大家!